微信公众号

媒体财大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财时空 -> 媒体财大 -> 正文

【北京日报】魏鹏举: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发布日期:2011-11-22  来源:   点击量:

编者按:为充分发挥首都国家文化中心的功能,落实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要求,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市委研究室和市发改委研究室组织召开了四次专家座谈会,12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内涵、特征、发展思路等展开研讨,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和很好的意见建议,现将有关观点摘登如下。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内涵

把握好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万俊人认为,新中国在建立六十多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面临的国际竞争也表现为两条线,即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显性竞争和以文化软实力为主要内容的隐性竞争,可以说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战略期,文化发展已经不能仅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部分来考虑,而要上升到“文化政治”的高度来看待。

面对这种情况,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内涵,必须深刻把握当今时代文化所具有的这种政治属性。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齐勇锋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概念提出的时间,既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阶段,也是世界不可逆转地进入多元文明共存的阶段。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理应着力于改变目前“硬实力比较硬、软实力比较软”的现状特征,特别是要认识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仅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包括转变文化发展方式。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刚、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认为,中国是一个高度集中化的社会,这就决定了:政治中心在哪里,文化中心也可能在哪里。从国际上看,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目前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城市,必须强调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北京的文化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都要占据突出的位置,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国内来看,北京在文学艺术、传媒、教育、旅游、体育等各领域都牢牢占据着领先地位,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天然优势。总而言之,中国必须考虑建设一个文化之都,而这个文化之都从目前来看应优先选择北京。

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本质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认为,文化具有群体性,既是价值观念的投射,也是生活方式的投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限定词,实质上是回答了“我们是谁”的问题,也就是说首都文化发展中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要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社会主义性质。从实际情况来看,北京的文化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北京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的代表。从传统意义上说,北京无疑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自明清以来,北京一直是皇都所在地,对全球华人都具有一种向心力、凝聚力。第二,北京是中国红色文化的代表。北京的红色文化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和创造力,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具有绝对的吸引力。第三,北京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代表。社会主义文化无疑是中国文化实力最突出的地方,社会主义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北京作为首都在坚定社会主义理想方面更是首当其冲。至于接下来“怎样让别人认同我们”,无论是实现内部认同、增加凝聚力,还是实现外部认同、增加影响力,都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基调。

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副主任李建平认为,中国作为全世界仅有的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最成功者,其首都北京在文化发展中必须高举社会主义旗帜,这是中国特色最根本的体现。万俊人也认为,北京是中国乃至东方的政治之都,是政治中心所在地,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形象,是五千年的文化古都,这些因素决定了北京的文化建设必须保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形象。

把握好“先进”的基本方向

对于“先进”二字的理解,专家学者们持不同意见,一些专家学者强调,文化的先进与落后,没有科学的判别标准,当前国际文化的主流议题是文化的平等性和文化的多样性,要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一些专家学者则认为,中国文化发展应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文化也崇尚“和而不同”,但更强调“向心文化”,《易经》提到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含义就是用先进文化来传播文明。基于此,专家学者们基本认可应该坚持文化之都建设的“先进”方向。

首先要在意识形态方面保持先进。李建平谈到,先进文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特有提法,党中央提出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彰显了党和国家提倡的主旋律,表现了党和国家对待文化的态度,即主张吸收人类一切科学的文化,首都倡导的文化也必须符合主旋律。对西方文化,不能盲目排外,不能全面设防,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学习借鉴了很多西方的东西。对传统文化,主张继承、弘扬其中的精华,要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先进文化的一部分,要按照“依据国情、继承传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原则来对待。其次要在价值体现方面保持先进。魏鹏举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创造力的源泉,其价值的集中体现可用“内聚人心,外接善缘”来概括。内聚人心,就是要有一种稳定感,通过文化建设使整个民族基于共同的生活方式,其成员都能感受到安全的社交环境、生活环境。外接善缘,是与中国所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在发展、强大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但也同样遇到越来越多不友好的眼光,这显然已经不完全是经济问题和军事问题了,这也使得中国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不得不认真考虑外接善缘的问题。先进文化就是要通过一种大 家能够接受、认可的文化表达方式,使我们的文化价值得到更广阔群体的认同。

再次要在社会效果方面保持先进。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认为,文化的先进与否是一种主观上的价值取向,可以把是否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统一,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等作为判别文化是否先进的标准。从这个角度归纳,符合“先进”标准的首都文化应该是以历史悠久的北京地域文化为基础的,反映着中国与时俱进的城市文明,进而荟萃全国各民族精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传承往昔,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兼收并蓄人类社会精神营养的文化;是体现首都地位、发挥首都功能,通过首都价值服务全国的文化;是经典文化、群众文化、公益文化和产业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文化;是高质量的文化创新生产力队伍,凭借厚重的文化内容、宏大的文化消费,现代科技的载体形式,显著的中心市场功能,突出的辐射和影响能力来提供精神产品和精神服务的文化;是用政治文明、科学力量、人文思想和文化经济的品质,不断向社会进步注入活力的文化。

最后要在表现形式方面保持先进性。魏鹏举指出,表现形式的先进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内容先进。要强调首都文化的传统精髓、独特传承和历史价值,同时还要重视发现和挖掘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的价值。第二个方面是载体先进。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打造传播力强、渗透力强的文化平台,美国就是因为它的文化传播能力更强,渗透力更强,才会有这么大的文化影响。第三个方面是方式、手段先进。要强调利用市场的激励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来发展文化,在潜移默化中真正达到文化推广的目的。

把握好“都”的突出特征

首先要把握“都”的一般内涵。万俊人认为,从“都”的英文单词capital就可以对其内涵从两个方面延伸理解。其一,capital有“主要的、关键的”等含义,意味着“都”应该是具有支配性和影响性的区域,是能够在众多城市中起到引领、示范效应的城市,不是一般的城市都能成为“都”的。其二,capital还有“资本、本钱”的含义,意味着“都”必须有相应的积淀,把北京建成文化之都,就要求北京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种积淀就是其文化资本。

其次要把握“都”的时代内涵。陈刚认为,中国建设文化之都要强调在当今时代应具备的文化影响力,使中国的文化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都要有自己的突出位置。因此,当今时代“都”的内涵特别是文化之都的内涵还要把握三个准则:一是包容性。必须要有一个包容的氛围,在这个氛围中,大家能够不断相互激发,不断共同前进,要看到文化的多元性,允许在争辩中促进文化的递进发展。二是创新性。要通过创新发挥导向作用,要有大师或者大师的作品不断涌现,这也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三是影响力。要能够成为交流的平台、评价的平台或者标准制定的平台,进而能够在全球具有影响力。

再次要把握北京成为“都”的天然优势。北京天然就是文化之都,与其政治中心的定位并无直接关联。从国家需求看,李建平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已经排名世界第二,但国际话语权还明显不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没有发生改变,文化将会成为中国发展的突破口,中央对北京提出建设“五个之都”的要求是科学的战略安排。从地理位置看,李建平指出,北京是中华文化的中心,东部是齐鲁文化(或者称沿海文化),东北是山林文化,西北是草原文化,南部是农耕文化,这些文化的交会点就是北京,这个位置是全国任何其它城市都不具有的,因此北京具有成为文化之都的天然优势。从发展状况看,李建平认为,北京作为一个有着50多万年人类活动历史、3000多年建城史以及800多年建都史的城市,保留了最为连贯完整的中华传统帝都文化,同时又是现代文化的交会点,能够做到现代文化与传统历史文化相结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汉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成为各种多元文化的结合体,另外还具有较高的文化产业化平台与潜力,基本具备了建设成为文化之都的现实条件。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

深刻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形成独具首都风格的文化发展思路

魏鹏举强调,西方文化的价值集中体现为多样性、自由性和平等性,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是传统要求还是实践要求,都决定了我们不可能走西方的文化价值道路。首先,中国文化与欧美文化相比较是更为融合的文化。中国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不断地相互融合的过程,汉民族本身就是许多民族的融合产物。相对于欧美文化,中国文化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真正的融入,任何一种文化进入中国,最后都会变为一个声音,这就是民族之间的包容、和谐。其次,首都在发扬光大中国文化时更强调向心力。欧美文化强调差异性,因此政府可以不干预文化发展,做到无为而治。中国文化自古至今都强调“向心”传统,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个求同的过程,同时又强调“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个存异的过程,在求同和存异之间找到平衡点,达到包容与和谐,就必须有政府的干预和投入。

全面剖析文化建设的三层面体系,找准符合首都实际的文化发展方向

文化建设的三层面体系是学术界普遍认可的重要理论,即认为文化包含三个体系——物质层面的符号体系、精神层面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层面的制度体系。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认为,北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也要把这三个层面作为努力方向。在物质层面,北京作为中国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符号,重点是要找到北京传统符号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把历史和现代、传统和创新进行整合梳理,认真考虑如何在继续展示北京皇城、古都风貌的同时,表现其政治中心、国际城市的现代开放形象。在精神层面,围绕构建价值观问题,北京需要发挥好首都作用,抓好政治弘扬和文化推进两条线,在价值体系构建方面成为主导力量。在行为层面,怎样更好地利用国家法律、行政规章以及行业和百姓之间的公约,来约束、规范和引导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也是需要依靠文化解决的问题。因此,北京文化发展的首要领域应该考虑有利于树立首都文化形象的遗产文化、有利于满足精神需求的场馆文化、有利于实现文化交流的旅游文化和有利于规范社会行为的制度文化。

正确处理文化产业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构建适应市场规律的发展体制

文化传播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文化产业化是提升文化传播力的重要途径。有些文化产业天然负载着促进文化传播或者文化认知的功能,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加强文化的国际交流,进而提高文化影响力非常重要。尹鸿指出,美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就是健全一个健康自由的文化市场,一方面保护合法竞争,另一方面防止过度垄断,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北京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主要还是输血式的,在产业发展初期作用较大,但在产业发展后期不利于文化产业提高品质,形成规模,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应重点解决好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北科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京成也认为,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经济部门的参与,要注重对业态的研究,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性,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为促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链条化,解决“形聚实不聚”的问题服好务。

坚持“首都、首善和首先”的基本原则,凸显文化之都的中国特色

科学求同,文化存异,文化发展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差异性,这也确保了把北京建设成为一个以中华文化底蕴为特征的、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之都,进而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一极的可能性。万俊人、沈望舒均认为,要确保首都文化具有中国特色,必须坚持“首都、首善和首先”三个基本原则。首都,就是要确保北京文化发展具有典范的政治严肃性,强调国家代表性,以56个民族和30余个省市区经典文化的集成者、供应者、服务者的姿态来发展北京文化;首善,就是要按照“建首善自京师始”的要求,用与时俱进的首善追求表达文态、形态、业态的创新与先进,使北京文化发展成为兼具地方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包容性文化;首先,就是要用精神文化的旗帜化、制度文化的科学化、物质文化的一流化标准,让北京的文化发展走在全国乃至东亚的前面。

注重加强首都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努力塑造独特的文化气质

万俊人指出,北京当前有着来自各个地方的文化,在这些文化的交流中,北京文化已经发生了变异与提升,那种原始的、传统的、大气的北京气质需要重新建立。李建平强调,要加大对古都文化的保护力度。北京老城的传统面貌是北京文化的标志物,关系到北京今后的发展到底还有没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中心城四区合并后,更应该抓住机遇,扩大保护范围,把北京旧城整体作为保护对象,把精力主要放在保护好古都风貌上,这是北京建设文化之都的根本。张京成也强调,要加大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不仅要挖掘、保护好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还要注重集聚外地、外国的文化资源,使北京成为世界文化资源的集中地。

积极创建具备首都特征的文化载体,不断完善首都文化形象

谈到文化形象的树立,专家们都认为,文化形象说起来很抽象,其实很具体,就是以有形见无形,通过人和物来表现城市的文化底蕴。综合沈望舒、尹鸿、熊澄宇、齐勇锋和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明德等专家意见,树立北京的文化形象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有权威性的文化代言人。文化的根本问题是人文问题,人文的根本在于文人,中国古代有孔子、老子等诸子百家,就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形象,现在也要注重树立“子”式人物,以免进入没有文化大师的大众时代。二是要有高水平的教育机构。以大学为主的知识载体是文化的具体形象,北京是中国大学最多、档次最高的城市,北大、清华等排名已经进入全球前40位的著名大学完全能够成为北京的文化名片。三是要有丰富的文化场所。文化之都建设要有大量的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等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的场所作为支撑。四是要有高端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化、产品化是提升文化传播力的重要途径,北京现在出版、动漫、影视等各领域的文化产品数量已经很多了,但是质量不高,要注重文化产品内在价值的提升。

立足建设世界城市的现实背景,全面提升文化传播能力

北京建设文化之都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内容,一定不能脱离建设世界城市这个大背景,而从建设世界城市的角度谈文化建设,必须领会传播力决定影响力的深层内涵。李建平谈到,北京文化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包容和谐,最精华的内容就是天人合一,要实现世界性的文化认同,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板块,就必须在提升文化传播力上下功夫。要加强对北京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就目前来看,我们对北京文化的研究与宣传远远不够,必须在充分认识北京文化内涵、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树立起对首都文化的自信、自觉与自强,并形成文化旗帜式“头脑型城市”建设路线。可以探索成立文化发展方面的专家委员会或者顾问委员会,吸收各个文化领域的资深专家或知名人士,采取定期讨论的方式,对北京的文化发展提出参考建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游戏软件分会会长刘金华则认为,要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定期举办文化交流研讨活动,把北京历史上传统文化中没有发现的东西挖掘出来,逐步恢复一些已经损毁却有较大影响的历史遗迹,逐步理清北京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逐步使北京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平台之一。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建议要加强国际组织总部的引进。一个城市在国际上有没有发言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城市里面的国际组织总部数量。北京要借鉴纽约、巴黎、维也纳等国际上文化软实力强大的城市经验,努力成为著名国际组织(包括著名联合国机构)的所在地、重要国际会议的召开地和重要国际性公约的产生地。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激发文化市场的活力

激发文化活力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构建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文化发展模式。刘金华建议要发挥好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中介组织在文化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北京也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尽量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逐步引入健康竞争机制,尽量做到领导力度少一点,政府干预少一点,市场规律运作多一点,让中介组织发挥作用多一点。他还建议要促进文化产业化和规模化。通过新的技术手段使北京文化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注重把握高端、形成链条,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改变现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聚实不聚”的状况。李建平建议要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跳出文化建设投入“重视产业、忽视事业”和“政府主导强、市场运作弱”的两个误区,更多地关注公益和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更多地借助民间力量和社会投入,深入挖掘北京民间存在的很多很好的文化形式、文化品牌,并支持他们发展壮大。他还建议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把加强法制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加强地方法规建设,建立健全首都文化发展的法制保障,为文化资源的保护、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发动群众、加强监督,避免法制不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

(文字整理:王强、蔡兵、石红亮、李志高)

网络信息为中央财经大学档案馆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下载使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学术会堂408 邮编:100081 电话:010-62288936、010-62289115 E-mail:zcxxdag@163.com; xxdas@cufe.edu.cn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