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5年12月27 日
地点:中央财经大学
人物:中央财经大学袁东副校长
1、袁副校长您好,很高兴能够和您面对面地交流。在采访您之前我简单的浏览了一下贵校的网站,对贵校的情况做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中央财经大学成立至今已有56年的历史,您能否详细给我们介绍一下贵校成立的背景以及发展的历程。
在这里先谢谢你能留意我们学校的发展状况,下面我大致介绍一下我们学校成立及发展的历程。
中央财经大学的前身是1949年11月成立的中央税务学校,1951年改称中央财政学院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时,将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的财经系科并入我校后更名为中央财经学院,直属高教部领导,后改由财政部、人民银行总行领导,“文革”后改为财政部一家领导,校名改为中央财政金融学院。199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央财经大学,2000年2月划归教育部管理。
在56年的发展历程当中,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及教育部、财政部领导一直给予了特别关怀,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现已拥有1个全国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博士后流动站及15个博士点、29个硕士点和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MPAcc)、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J.M)等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财经研究所、中国精算研究院、中国企业研究中心、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等20多个科研机构。可以说,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财经金融领域具有突出的整体优势,已经在国内确立了“财经黄埔”的地位。
进入21世纪,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正在抓紧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多科性、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我们热忱欢迎各方有志之士加盟中财,在这里挥洒你们的青春与汗水,实现个人的宏图抱负!
2、经过您的介绍,我相信大家对贵校发展历史有了一定认识。您能不能再向我们介绍一下我们学校目前校园规划情况。
应该讲,整体划归教育部管理为我校发展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目前,学校分设三个校区,本部位于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在海淀区清河和石景山区福寿岭设有两个分部。为进一步争取办学空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将进驻北京市沙河高教园区,新校区占地面积1000多亩,届时,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服务质量会有显著提高,学校将取得更大的发展。
3、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请问中央财经大学的办学目标是什么?并请介绍一下贵校的学科建设情况。
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多科性、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为现代化建设输送高质量管理人才。在学科建设方面,我们近六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方面,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学科建设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科布局由原有的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迅速向理论经济学、法学、公共管理学等一级学科扩展;另一方面,重点学科建设体系逐步形成,金融学科(含保险)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国民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等3个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学等校级重点学科快速成长,国防经济学、媒体经济、体育经济与管理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进入建设轨道。
4、请允许我提两个个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一是中央财经大学目前的师资方面是如何建设的?二是请您介绍一下我们学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及高水平的国际人才方面有什么特色的计划和措施?
我们学校非常重视以教师队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多年来,我们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外引内扶,多措并举,全面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应该说,学校一直在尽最大的努力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创造各种条件,目前措施也已比较完备。学校已制订了人才强校战略规划,陆续下发的《中央财经大学关于建立教师学术休假制度的指导意见》、《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进修的通知》等文件以及“中财121人才工程”青年博士发展基金等项目,从制度层面保证人才工作落到实处。
至于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及高水平的国际人才方面,我们更是不遗余力,出台了一系列的举措,主要包括:设置特聘教授岗位引进高层次拔尖人才以及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来学校讲学;面向社会开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吸引优秀人才;面向海外开放工作岗位,设立留学归国人员津贴等方面。
总之,在我校人才工作中,我们始终秉承这样的思路,即“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从而为学校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5、作为教育管理者,请您对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一个展望?
首先,我对国家高等教育的未来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于未来的发展,我个人在这里谈三点看法。一是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平民化转型,未来中国会普及高等教育,国民对于高等教育的消费需求和能力也能够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将变成普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二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功能更加突出,我国未来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真正做到既独立又与社会紧密结合,既服务于政治、经济又服务于整个国家、社会,能在大学内外关系上游刃有余;三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我国加入WTO后,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发展主流,这必然要靠人才来支撑,作为培养社会高级人才的高等教育必须顺应和适应世界潮流,尽早融入到国际主流中去。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会“不入时,不入门,不入流,不入道”。
6、最后请您把您的管理经验和心得和我们大家分享一下?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在多年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我认为各项工作能否做得好,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具体讲,就是把以教师为本的理念贯穿到管理各层面。一是认真研究教师的心理需要和工作动机,把教师利益作为决定人才价值和学校发展方向的主要要素和基本标准;二是注重学校平等竞争机制建设,对于各类人才,都放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三是注重“人格”力量的感召作用,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素质、陶冶情操,从知识水平到做人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以人格的力量来管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