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媒体财大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财时空 -> 媒体财大 -> 正文

【证券时报】中国经济回顾与展望

发布日期:2005-01-11  来源:   点击量:

2004年,我国经济经历了部分行业局部过热,国家采取坚决、果断措施,加强宏观调控,使经济逐步趋向稳定、协调发展这样一个过程,国民经济整体上继续保持了速度较快、活力较强、效益较好的局面。总体经济形势是好的,但经济形势向好的基础仍不稳固,宏观调控要注意防止反弹。展望2005年,受油价大幅度上扬和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减缓等外在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有可能低于今年,但总体形势仍处在较快增长的轨道上。

一、2004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全年经济增速可望在9.3%左右

尽管宏观调控使一些过热行业的增长有所降温,但经济总体上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93144亿元,同比增长9.5%,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第﹁产业增长5.5%,比上年同期加快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10.9%,减慢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8.5%,加快3.1个百分点.分季度看,各季之间增长仍相对均衡稳定,没有出现大的起伏,其中,第一季度增长9.8%,第二季度增长9.6%,第三季度增长9.1%。

重要基础产品产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粮食生产在中央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重大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出现了重要转机。夏粮产量2021亿斤,比上年增加93亿斤,增长4.8%。早稻产量642亿斤,增加52亿斤,增长8.8%。秋粮长势良好,增产已成定局。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将超额实现年初预定的9100亿斤的目标。工业生产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8775亿元,同比增长17%,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增长18.5%,轻工业增长15.4%。主要产品的产量,前三季度,粗钢和钢材同比分别增长21.6%和22.8%;原煤、发电量分别增长15.8%和14.5%;半导体集成电路、微型电子计算机、传真机等产品的生产分别增长38.8—78.7%;汽车、水泥、氧化铝生产明显放慢,9月份分别仅增长1.2%、9.7%和10.3%。前三季度,工业产销率达到97.8%,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

()宏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经济运行中一些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得到遏制

1.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按照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土地管理政策以及市场准入标准,国家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上马和加强对在建项目清理两个环节入手,加强对投资的管理,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明显成效。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102,亿元,同比增长27.7%,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5.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低0.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8028亿元,同比增长29.9%,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7.9个百分点。部分过热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前三季度,钢铁、水泥投资分别增长41.7%和58.0%,比一季度分别回落65.5和43.4个百分点;铝业投资同比下降6.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8.3%,比一季度回落12.8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有所加快,前三季度同比增长21.4%,比一季度加快21.0个百分点。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投资增长48.2%,保持较快增长。

2.信贷得到严格控制。针对前几年市场中金融流动性较大的问题,国家采取了增加票据发行量、适当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加以调控。目前,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幅回落到比较合理的水平,贷款发放也得到了有效控制。9月末,广义货币(M2)243757亿元,同比增长13.9%,增速比一季度回落5.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90439亿元,增长13.7%,回落6.4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20524亿元,增长12.1%,回落0.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7939亿元,同比少增6697亿元,其中,一季度贷款增加8351亿元,同比多增247亿元;二季度贷款增加5949亿元,同比少增3782亿元;三季度贷款增加3640亿元,同比少增3162亿元。各项存款增加27011亿元,同比少增498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增加7523亿元,少增2624亿元;储蓄存款增加11833亿元,少增2070亿元。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全年企业利润可望突破1万亿元

1.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改善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增加了企业的盈利水平。1—9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达8088亿元,同比增长39.8%。在工业39大类中,受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石油开采业利润逐月大幅攀升,1—9月实现利润1269亿元,同比增长30.2%。尽管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利润增幅近几个月有所回落,但总体增幅仍不低,其中,钢铁行业实现利润699亿元,增长61.1%;有色金属行业197亿元,增长72.7%;建材行业272亿元,增长76.3%。由于经济较快增长、企业效益改善,加上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6.2%,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财政支出增长12.3%,比上年同期减慢0.8个百分点。

2.城乡居民收入有了新的提高。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72元,同比增长11.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110元,实际增长11.4%,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7.6个百分点,为多年以来同期增长最快的。城乡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促进了市场的活跃。1-8月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中,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48.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5.7%,汽车类增长32.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5.3%,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9.1%,家具类增长22.4%。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全年贸易总量可望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三位

世界经济的加快复苏,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顺利推进,使我国出口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再攀新高。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8285亿美元,同比增长36.7%,已接近去年全年的水平。其中,出口4162亿美元,增长35.3%,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44%和54.3%,占出口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54.1%和27.1%;进口4123亿美元,增长38.2%。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见效,国内投资需求有所降温,进口增幅逐步回落,累计贸易差额由1—4个月逆差110亿美元转为1—9月顺差39亿美元,同比减少52亿美元。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对美国、欧盟、日本出口分别增长34.3%、38.5%和23.4%;对东盟出口增长36.6%。从全年看,对外贸易总额可望超过1.1万亿美元。外资继续看好中国。前三季度,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1074亿美元,同比增长35.6%;实际使用金额487亿美元,增长21%。其中,制造业吸收外资占实际吸收外资额的70.9%。

()市场物价呈现出先扬后抑的态势,总体水平仍处于可控范围

2004年以来,由于去年价格上涨的滞后影响,加上去冬今春粮油价格大幅上涨以及“禽流感”的影响,引起肉、禽、蛋等食品价格相继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出现了一定幅度上涨。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1%,其中,新涨价因素影响1.4个百分点,去年滞后因素影响2.7个百分点,滞后因素影响占66%。从构成看,粮食及肉禽蛋类价格的快速上涨是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较快的主要原因。前三季度,食品价格上涨10.9%,其中,粮食价格上涨28.4%。如果扣除食品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4%。衣着、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信等多数商品价格保持基本稳定。从动态看,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渐趋稳定,同比涨幅逐月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季节调整后的月环比涨幅逐步回落。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为4%左右,第四季度物价涨幅将比第三季度有所回落。

二、2005年经济增势将平缓

200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总体有利,但可能比今年有所趋紧。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总体继续复苏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但受不断攀高的油价等因素的影响,复苏的势头将会有所减弱。有利方面:世界经济和贸易量仍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出现明显减速的可能性不大,跨国投资增长有望进一步加快,经济全球化趋势特别是产业和技术转移的趋势仍将进一步加强。不利方面:主要是油价大幅度攀升和由此产生的通货膨胀压力。目前,导致油价上涨的因素仍未消减,原油每桶一度突破55美元,随着冬季用油高峰的到来,加之美国燃油库存的不足,短期内油价仍将居高不下甚至不排除进一步攀升的可能。出于对高油价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压力的担忧,美联储已连续3次上调基准利率,给出了下阶段要适度收紧货币的政策信号。欧元区物价水平自今年5月份以来已连续数月超过2%,加息压力也在逐步增大。此外,美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的现状低于预期,财政和贸易双重巨额赤字;欧盟不少国家突破了《稳定与增长条约》财政赤字占GDP3%的比重,加之恐怖主义威胁和地区冲突等危险继续存在等,这些都可能给明年世界经济的前景蒙上阴影。根据多方预测结果,明年世界总体经济增长将比今年放慢0.7—1个百分点,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明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为4.3%,虽然仍明显高于2000年—2003年平均增长3.5%的水平,但可能比今年减慢0.7个百分点;英国等多家预测机构今年9月作出的预测结果表明,明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比今年预计的增长速度回落0.9个百分点;亚洲开发银行预测明年亚洲经济增长(不含日本)约为6.2%,将比今年回落0.8个百分点。

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的增长速度可能将低于今年水平,但利用外资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影响明年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增速可能减缓的因素,除了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放慢外,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也不可低估:一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将进一步强化。随着贸易规模的迅猛增加和贸易竞争的加剧(今年对外贸易总额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目前我国已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以反倾销、反补贴以及劳工标准问题等形式的贸易摩擦数量大量增加,特别是明年1月1日起全球纺织品贸易将实现一体化,现行纺织品贸易配额将全部取消,一些国家有可能会对我纺织品出口设置新的障碍。二是能源、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价格的持续大幅度上涨,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不断加大等,在一定程度上将削弱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1-9月,我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8%,其中,9月份上涨13.7%,涨幅逐月攀升。三是新的出口退税机制的实行,在确保“新账不欠”的基础上还有效地解决了历史遗留的出口退税陈欠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但对超基数出口退税部分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的压力,明年可能会逐步显现出来,将对异地收购出口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利用外资方面,尽管国际上利用外资争夺激烈,国内强化土地管理举措短期内对吸引外资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社会稳定,外资仍十分看好中国,1-9月份,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1074亿美元,同比增长35.6%;实际使用金额487亿美元,增长21%,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前几年水平,预示着明年我国利用外资形势依然看好。

从国内环境看,总体上支持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居多。首先,前阶段有力、有效的宏观调控,使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得到了初步抑制,农业和能源、重要原材料等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各方面比例关系趋向协调,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投资得到初步控制,一批新的发电项目陆续投产,电厂存煤保障程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些都将为下阶段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等支撑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的利好因素仍未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较强劲。城镇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民收入扭转了多年来持续低缓中徘徊的状况,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有利于继续保持和促进明年消费市场的繁荣稳定。从热点商品销售前景看,明年住房、汽车、电子通信、旅游等的消费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第三,随着经济运行中一些突出矛盾逐步得到缓解,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也将由前阶段的适度从紧逐渐向中性方向发展,经济运行的金融环境将得到改善。第四,从投资方面看,尽管由于一些能耗高、污染环境严重的项目以及一部分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得到控制,明年固定资产投资有可能略低于今年,但仍将继续保持适度较快增长,特别是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自主增长的活力将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港澳台企业、外资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前景依然看好,投资的热情仍较高。随着土地、信贷政策逐渐解冻和步入正轨,一些今年推迟开工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的投资项目有望在明年陆续上马。

但同时也应看到,明年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不少: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再度反弹的可能。尽管部分行业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但在建规模总体仍偏大。前三季度,钢铁、水泥投资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1.7%和58%;城镇投资在建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32.1%;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5.4%。各方面期盼和要求松动土地和信贷管理的呼声十分强烈。二是最终环节市场物价的上涨幅度虽在减缓,但上涨的压力仍较大。粮食增产的基础仍不牢固,粮食供求平衡的矛盾仍较突出;部分上游产品的价格持续上涨,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加大了下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9月份,原油及成品油、主要化工产品、煤炭、有色金属等的出厂价格继续较快上涨,涨幅分别比8月份扩大0.5-1.9个百分点。三是资源紧张矛盾仍较突出,煤电油运紧张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缓解。我国已进入以重化工业为主的新的增长阶段,加之国外产业大量向国内转移,经济粗放增长方式改观不大,资源瓶颈制约仍是影响明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拦路虎”。四是产品库存增加和相互拖欠现象有所抬头。加强宏观调控,使前阶段低水平盲目投资的“后遗症”开始显现,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循环不畅。9月末,工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21.5%,应收帐款增长16.7%,与年初相比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此外,国际油价走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对我国部分行业生产可能的冲击以及气候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综合上述,从国内外环境和各种有利不利因素考虑,明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可能略低于今年,预计增速在8-8.5%左右。三大需求中,投资、出口增长趋缓,消费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网络信息为中央财经大学档案馆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下载使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学术会堂408 邮编:100081 电话:010-62288936、010-62289115 E-mail:zcxxdag@163.com; xxdas@cufe.edu.cn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