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媒体财大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财时空 -> 媒体财大 -> 正文

【南方日报】魏鹏举:文艺要深入人心,必须走市场化道路

发布日期:2011-12-14  来源:   点击量:

核心提示:

一直以来,文化与市场的关系很微妙,精英文化害怕市场消解了它的神圣性,大众文化又过分强调了市场的趋利属性从而牺牲了部分审美价值。然而,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魏鹏举教授却认为,文化的市场化与商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文艺要深入人心、彰显主流价值观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

市场化让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

在前现代市场经济时期,大多数的文明体系中,文化艺术产品的商品属性是被抑制的,文化艺术的价值在于它是否远离功名利禄。所以,文化被认为是一个远离功名,远离利禄的一种崇高领域。在康德哲学里面,对于美学的基本界定是非功利的,如果是功利的,它就不具有美的属性了。也就是说,如果存在太多的功名利禄,那么,美的价值可能不但受损,而且可能不存在了。所以,在前现代市场经济时期,文化艺术长期与宗教、政治发展密切结合。宗教信仰成为文化艺术主要的内涵和重要的推动力量。

到了工业革命之后,创作走向世俗化。原来的神圣性、高尚性,可能在市场化、商业化、货币化的过程中被消减了,因为它迎合了普通人的需要。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放的力量,让最普通的民众开始接触到最精髓的文化传承,让普通的民众开始介入到文化的创新和传播中来。

进入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尤其是在美国,出现了更广泛的文化市场化的趋势。文化产品的生产更多的靠市场机制。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影响,也因为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更加深入人心,而且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影响也更加深厚。到了20世纪中后期以后,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就是创意经济时期,这也就意味着文化不再是文化领域的时期。那么,市场机制对于文化价值的创造,对于文化价值的传播,文化价值的实现也不仅仅由文化领域来实现。而是渗透到了更广泛的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工业制造、建筑、信息传播等等各个领域。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文化创意成为经济价值的关键要素,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趋势加速,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文化创意由原来只是文化领域的繁荣,文化领域的产品生产传播和提供,逐渐渗透到了更广泛的领域。

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会符合主流价值

文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和市场机制结合,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有弊端,但是至少在我看来,更多是积极的方面。它使得文化更大众化,更有创造和传播的活力。同时,也逐渐让经济越来越有了文化的内涵。一方面市场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另外一方面,反过来文化也在影响着经济的文化和特征,影响着经济的品质,甚至成为经济最核心的竞争力,甚至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综合影响力、文化软实力最核心的内容。

从我们国家来看,文化的发展应该说历史悠久,文化市场同样很早就有,但是在此前一直是在一种自然状态下发展,比如说像唐伯虎的名画《钱塘行旅图》。唐伯虎当时是江南才子,影响很大,他的作品同样很贵,但是他当时的生存也是非常窘迫的。所以,中国的文化市场,或者说文化与市场的结合,或者说文化艺术市场,是古已有之。例如上海民国时期的招贴画,其实有点像美国的自行车广告一样。

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艺术要想真正在我们国内深入人心,要想真正影响全世界,同样必须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去做。而且你符合了市场经济的规律,实际上也就会符合我们的主流价值。

我们把《十月围城》叫做主流商业电影。而我们大量靠国有资本堆出来的电影,反而没有它做得更主流,而且它的主流价值不是靠赠票来影响大家,就是靠大家自觉自愿掏钱来接受的。所以,我们做艺术形态,我们做核心价值,能够有市场知名的地方,固然需要公共财政的投入,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样才使我们的文化建设更有效率,更有成果,而且也才能真正使我们的文化深入人心,使我们的文化能够走向世界,能够被世界所广泛接受。

文化市场化的核心是尊重文化需求

有两个概念需要区分,就是文化的市场化和文化的商业化。文化市场化其实强调的是文化要尊重需求,我们发展文化、建设文化要尊重需求,另外一方面要使用市场化的、分散化的资源配置机制。而文化商业化,它的问题固然跟市场化有关联,但是商业化更重要的是利用文化来谋利,追求利益最大化。或者甚至追求短期的商业利益,这是文化的商业化。所以,我不提倡文化的商业化,但是我绝对支持文化的市场化。也只有尊重文化的市场化,尊重文化需求,其实你尊重文化需求就是尊重人。

即使是公共文化,比如说农家书屋的建设,我们现在最大的矛盾就是根本不注意农民需要什么样的书,就是把自己不看的书放到农家书屋那里,那让别人怎么看呢?所以,我一直主张应该尊重农民的文化需求,先了解他的需求,然后根据他的需要再来配制合适的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而且这个配置过程可以是公共提供,通过招投标、市场配送的方式购买市场的服务。所以,我觉得我们必须要尊重市场,而且充分利用市场,这样的话才能真正起到内聚人心,外谋发展的作用,最终就是文化强国。

另一个方面,文化融合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文化科技是当前创新的两个基本内涵。内生经济增长强调的是经济的长期、稳定的增长,靠的是科技创新的核心的引擎和动力。但除了科技创新这一纬度以外,很重要的是还要有文化创新。而创新必须要有这两个维度,一个是硬创新,也就是科技的创新,另外一个就是文化的创新。对中国的发展来说,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文化的创新,包括科技的创新,不是政府一厢情愿推动就能建立起来的,更重要的是维护一个良好的市场生态,然后让千千万万的人,让他们的创造力发挥出来。让那些市场主体的,他们的积极性活力激发起来,让他们更愿意把在其他渠道赚到的钱投入到科技研发、投入到文化的创新中去,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真正实现。那么,我们真正实现一个文明昌盛的新中国才有希望。

网络信息为中央财经大学档案馆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下载使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学术会堂408 邮编:100081 电话:010-62288936、010-62289115 E-mail:zcxxdag@163.com; xxdas@cufe.edu.cn

总访问量: